由于项目管理软件实施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巨额投资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因此要求我们在每个发展阶段都尽可能考虑得全面一些,尽可能为后一(或后几)阶段的工作打好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到,规划阶段的一个错误,可能在设计阶段花费5倍的时间来纠正,在实施阶段花20倍时间,在运行后花200倍时间才能纠正。因此,对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一定要尽可能在早期发现和纠正。
明确用户需求
信息化的目的是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要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柔性;引进一些单项计算机技术当然能在某些方面提高生产率,但花很大精力搞集成,可能收益就不会很突出;而如果只是为技术上的好名声而搞信息化,那么很可能得不偿失。对每个具体企业来说,如果没有明确的需求,明确的目标,就难免要走弯路,造成巨大浪费。
这一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步骤建议如下(如图):
1、组成工作小组,明确本阶段目标,制订本阶段计划。
本阶段主要是要通过对企业的内外环境的初步调研,结合全企业的长远规划,确定是否要在本企业实施信息化,主要目标是什么。向最高决策层提出一份立项所需的建议书。所以队伍不必很大,时间不必很长。
2、市场分析和变化趋势分析。了解本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所占份额;国内外竞争对手在市场上所占份额;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竞争对手的长处和短处。为了在急剧变化的市场需求中争得订单,本企业最主要应克服的弱点是什么?
3、明确本企业要发展的具体问题,提出初步的定量目标。包括生产率指标,三五年内产值应增长多少;质量指标;产品的质量如何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要求;提前期缩短多少,如何保证完工期;降低库存;降低工程设计成本百分率;提高设备利用率百分率;减少人工百分率……等等。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会有本企业特别侧重的某些指标。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4、确定方针政策,排出开发工作的优先次序。列出了问题,提出了指标,就要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是引进技术还是自行研制;组织机构、运行体制应作怎样的改革;车间平面布置是否要作重大更改;多项目标的优先次序如何排;国内外可借鉴的经验和技术主要有哪些;从战略上对开发过程各阶段的规模和速度提出建议等。
5、编写报告。这份报告主要是为本企业高层领导明确需求,知己知彼、作出是否要实施信息化及原则上如何实施的决策所用的。报告内容就是上述2、3、4的调查分析结果。
可行性论证
阶段的目的是要明确作出是否要投资信息化项目的决策。
其主要任务是要在理解企业战略目标和了解内部外部现实环境的基础上,确定本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功能,拟定集成的方案,比较选定实施的技术路线,并从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等方面论证集成方案的可行性,制定投资规划和开发计划,编写可行性论证报告。
工作内容和步骤如下(如图):
1、组织队伍拟定本阶段计划。本阶段的任务责任和工作量都比“明确需求”阶段大得多,因此要有一支多学科的队伍来进行此项工作。其成员首先有来自企业内部各级技术领导岗位的工程师,他们了解企业现状,也有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企业的愿望和能力;其次要有一批对新事物敏感,对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系统科学、制造工程等各个学科的最新技术有一定基础的年青技术人员,他们要进行很多调研分析工作,要善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第三是争取外界的技术支持,因为像集成信息系统这样的高新技术,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会站在较高的位置上更广泛地了解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充分利用外界力量和别人的经验,可以弥补企业内部技术方面的短处,其中特别要强调系统科学和计算机技术两类专家,因为当前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内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了解最新技术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组成队伍后就应拟定工作计划,一般说,可行性论证大概用3~4个月,太短完不成任务,太长思想和工作都会显得松散。
2、了解并阐述企业的市场环境、战略目标以及其外部条件。在“需求”阶段已经做过的调查的基础上,更清楚地或尽可能定量地把本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势阐述清楚,包括本企业原材料、标准件、外协件的供应情况,质量和供货期的保证精度,与竞争对手这方面条件的比较,直到用户对产品的意见;产品改革的方向,争得订单的关键等。然后结合上级领导部门对本企业提出的战略目标,提出应采取的市场策略。
3、调查分析内部资源,找出缺陷与瓶颈。首先是统计现有的生产设备及计算机硬件软件资源情况,调查其实际性能及应用情况;统计全企业人力资源,特别是与应用计算机技术有关的人员结构与水平。进而分析当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流程、信息流、物料流中各部门所占用时间及存在问题,找出企业运行的瓶颈,找出资源短缺的场所及严重程度。为对现有企业改造时,对各部门投资的优先次序指出方向。
4、提出系统改造的需求,确定实施信息化的目标。基于上述对内外条件的分析,就可以找出现系统与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期望的新系统之间的差别,这就是为改造要提出的需求,国外有的企业罗列的方面有:
• 功能需求 • 数据需求
• 性能需求 • 人/机接口需求
• 可靠性需求 • 安全和控制需求
• 检验需求 • 可用性和可存取性需求
• 与组织有关的需求 • 基于其他系统需要的需求
• 外界提出的需求 • 经济的需求
• 可维护性需求 • 柔性和可重组性需求
践中,对各个子系统分别会有几个突出考虑的方面,一般不可能每条都提到。但基于这样提出的明确的需求,就可以评估系统改变的程度以及新旧两个系统环境的差别。
5、拟订集成信息系统的集成方案、运行系统的环境要求、以及拟采取的技术路线。本阶段对集成方案的提法,主要是原则性地提出可能应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局域网的基本方案。基本应用分系统要扩大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方案是什么,它们互相间的沟通和关联存在些什么问题,应如何解决。上一条提到的各种需求如何按对总系统优化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已有哪些成熟技术可用来实现这些需求,是从国外引进还是国内其他单位移植。总之,要对总系统和各个分系统的集成提出一套清晰的技术路线,为投资概算和开发计划打下基础。
6、提出开发过程的关键技术和解决途径。上面提到的基本方案的实现,一定会碰到一些对本企业的具体条件非要不可但又没有现成的成熟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这类“关键”要及早提出,安排给研究单位研究,或由企业组织内外结合的技术小组进行攻关。
7、明确组织机构改变的相应需求及可能造成的影响。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是对企业经营模式的根本改变,当然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的变化,以及各组织单位的职责的变化。对企业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必然有变化,有的人要经过学习培训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有的人要被精简淘汰,还要引进一些新的熟悉计算机应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里,一方面要把问题和需求定量地说清楚;另一方面,要经过分析,充分估计这种改变可能造成的影响,及职工中可能对实施信息化产生的阻力,提出一些善后办法,供领导决策时参考。
8、进行投资概算和初步成本效益分析。因为集成信息系统的复杂性,所以实施信息化往往需要较大投资。又因为现在国内实施信息化人的因素造成的障碍很大,所以风险较大。为此我们希望强调投资上的“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逐步及稳步前进,多提两个不同的分阶段实施的方案,使投资都能产生效果——这里所以用“效果”二字,就是指不是单纯地看可以用钱数计量的效益,也可能是对经营有重要意义但不可计量的一些事情和结果。
9、拟订系统开发计划。对系统开发的阶段划分、各阶段人力需求、进度要求、经费安排等,提出具体计划,以适应近几年内服务于总框架的需要。
10、编写可行性论证报告。
11、评审。组织企业外的有关信息化技术的专家和领导机关的技术专家对所提出的可行性论证报告进行评审。审议其基础条件的分析是否符合实际,改造的需求提得是否恰当,集成的方案是否可行,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是否已有足够的预见,解决办法是否可行,投资概算是否合理,资金筹措是否落实,进度安排是否合理...等等。总之要权衡革新与风险,投资与实效,最后给出同意与否在该企业按此报告实施信息化的结论,或者明确指出要作哪些重大修改后才能同意实施的结论。
可行性论证是决定是否投资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慎重对待,充份揭露矛盾,反复比较利弊,才能降低风险提高投资效益。
可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评审人员一方面是不容易在一两天的评审会期间就找出原论证组的工作人员几个月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另一方面即使看到了问题,碍于各种人际关系也不会很尖锐地提出来。因此,有些专家提出应该在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同时,组织人员进行“不可行性论证”。基本内容与“可行性论证”相对应,目的就在于充分揭露矛盾,防患于未然,在辩论中更充分地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困难,使自己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可行性论证提供了未来系统发展的基线,也是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的基本依据。为此目的,建议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本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资源和产品特点。
2、市场分析和企业5~10年的经营战略目标。
3、实施信息化改造企业的需求。
4、全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方案和运行环境的建议。
5、各分系统(或称单项技术)的技术方案、软硬件设备配置及拟采取的实施技术路线。
6、关键技术和解决途径。
7、组织机构的变动方案,以及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队伍的组成。
8、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途径。
9、成本效益分析。
10、开发计划。
整个报告中各部分内容,都可以分别说明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或者分阶段的。因为信息化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必须阐明长远目标,但又提出踏踏实实地逐步实现的蓝图。
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本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系统需求、建立目标系统的功能模型、确定信息模型的实体和联系(信息模型建模的初期阶段)、探讨经营过程的合理化问题、提出系统实施的主要技术方案。
初步设计是对可行性论证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在系统需求分析和主要技术方案设计方面,应深入到各子系统,对各子系统内部的功能需求应进一步明确,并产生相应的系统需求说明。
从可行性论证→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具体化的过程,所以其工作内容从条目上看似乎有所重复,但实际内涵是不断深化和具体化的。
对初步设计阶段的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如图):
1、接受任务、制订本阶段计划。可行性论证经评审通过后,企业高层领导就应根据所通过的论证报告下达初步设计任务书,设计组依此制订本阶段工作计划。有人认为这项工作是“走形式”,实际上是由于对实现信息化,从领导到基层工作人员都没有经验,各方面对“需求”朝令夕改的现象频繁发生,有了书面签署的“任务书”,要作修改也必须有书面的更改指令,大家就都会采取更慎重的态度。
2、系统需求分析。将可行性论证中提出的需求具体化为已经有具体技术实现方案的需求。
3、系统总体结构设计。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选好并明确总的开放系统体系结构的框架,设计组应有自己的看法,应有自己的多视图多层次框架,具体形式不作统一规定;二是从技术集成的角度要明确企业集成信息系统由哪些应用分系统与支撑分系统组成,阐明分系统划分原则、每个分系统的内涵及各分系统间的关系。
4、分系统技术方案的确定。根据总体结构分解所得的各个分系统,要提出具体可实现的技术方案。如分系统划分成几个子系统,其相互关联如何;所需用的软件采用什么原理,已有什么,要补充什么,是购买现成的还是要另行开发。为此要增添或改造哪些设备;数据库管理系统与局域网的方案如何,已有系统如何与新系统相衔接(或如何过渡);从全企业来看,应增添多少、什么样的计算机,其选型和配置要求如何;...等等。这里的问题是不胜枚举的,实际上最了解应做到多深的是企业内各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他们是这个分系统方案设计的用户,他们考虑得是否细致直接关系到能拿到多少投资,问题往往在于从分系统提出方案后,要从整体角度作较大的协调和平衡工作。
5、系统的功能模型及技术性能指标设计。需要应用IDEF0方法建立功能模型,按此统一方法、统一标准进行讨论和评审。但初步设计阶段,功能模型的分解层次不必过深。另外,各部分设计内容,凡是可以提出定量的技术性能指标的,应尽可能有明确的指标。
6、确定信息模型的实体和联系。信息系统设计中信息集成是非常关键但工作量又极大的一项工作,推荐应用IDEF1x方法建立信息模型,但不作为硬性规定,各单位设计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采用E/R、IDEF1、或Merise、DFD等。如果应用IDEF1x、则可以与功能模型的建模并行地搜集各种生产经营所需的数据信息,整理分类,确定为将来转换到关系数据库设计时所需的实体及其联系,并确定实体━联系中的主键,其工作的深度相当于IDEF1x建模的第三阶段,因为更深入的工作还有待详细设计时进行细化。
7、建立过程模型或其他在体系结构中提出的模型。国内外信息化专家越来越重视“过程”的合理化在实施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IDEF3、ARIS等过程建模工具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我们认为这对企业优化经营过程是有帮助的,但是是否采纳完全取决于设计组的看法。又如物理视图(即资源视图)实际上是开发过程中设计工作量占很大比重的工作,但我们没能提出结构化比较好的建模方法,如果某个企业的设计组有比较满意的建模方法,也就可以放在这个阶段来做。
8、提出系统集成所需的内部、外部接口要求。单从技术集成的角度来说,第一步就是各个单元之间的互连(interface),特别是对原有企业进行改造,一定会遇到多供应商的产品如何进行信息交换的问题,这就要求具体说明各种不同的硬设备或软件之间的接口要求,为进一步寻找解决途径明确开发任务。
9、阐明拟采用的开发方法和技术路线。因为集成信息系统开发的方面和问题五花八门,其方法和技术路线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制订。但有些共同的目标或评价准则还需提一下,如任何一个项目(不论是单项技术的应用还是接口)都必须保证其可用性、可靠性、可测试性、整体性、柔性(可改变性)、可维护性、以及正确响应等特性。技术路线也必须是现实可行的和经济的。
10、提出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这里首先对是否关键技术要比可行性论证时审定得更清楚了,进而必须提出具体的指标或技术要求,如果要进行招标来攻关,就应能写出标书,如果已明确要委托某个研究单位进行研究攻关,则必然已找到委托对象,明确了具体要求和工作步骤。
11、确定系统配置。这个“配置”主要指的是物理资源,就是在归纳前述总系统和分系统技术设计的基础上,列出所需物理资源硬软件设备的清单,作为投资预算的基础。这里首先要强调在保证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做最小配置,其次是可以分阶段,作出逐步前进的安排。
12、规划集成信息系统环境下的组织机构。在初步设计阶段要具体说明新系统对原有组织机构的冲击,要把信息系统和物理的制造系统,在运行时人工工作和自动化工作之间的界线和交连描述清楚。目标是要使整个集成的人-机系统能够满足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在合适的精度水平上、把正确的信息或物料、送给正确的人或设备。为此,要提出一个集成信息系统环境下适用的组织结构,阐明其中各个单位(或个人)的权限和责任,它所能影响的主要过程和活动,对各级工作人员技能和特点的要求或应给予的培训等。有一个趋势必须强调,集成信息系统环境下管理层次必须尽量减少。另外,机构改革必然是与体制改革密切不可分的,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难度极大,但为了真正取得效益,又是一个非改不可的问题。
13、经费预算。不言而喻,“预算”要比可行性论证阶段的“概算”具体细致得多,包括要引进的设备或软件,一定已对几个公司进行过询价。这里要提醒的只是,要充分考虑软件开发和攻关所需的经费,作好相应的预算。
14、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对一个装置或设备的设计,技术上是否满足原来提出的需求和性能指标是很容易判断的。但对信息化的经济效益分析,却不是一件容易事。首先,前面我们已说过,信息化的效益主要不是可计量效益(当然,可计量效益还是重要的),但如何制定评价准则,就是一个要仔细研究的问题。我们一般说把效益分成可计量的货币效益、战略效益和其他综合效益三部分,具体的细项和各部分的权重分配等可查文献。
15、确定详细设计任务及实施进度计划。因为一般企业实施信息化,都是一个对原有系统的改造过程,“初步设计”相当于作一个全面规划,故有时也叫“总体设计”,可以集中力量在一定时期内完成。而再下面的详细设计→实施等步骤,各个分系统、子系统的进度会有很大差别,有的部分是已有技术或软件的改造,有的部分是很快就能买来的技术,有的则要经过艰苦攻关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都不能订出“详细设计”或“实施”在某个日期全面同时完成,只是在这里明确其任务和大致进度的规划,供评审所用。
16、编制有关设计报告和文档。
初步设计工作步骤可划分为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
(1) 接受和理解上级下达的初步设计任务书;
(2) 制订初步设计大纲;
(3) 组织队伍、明确分工;
(4) 下达各分系统初步设计任务书。
2、设计阶段
完成初步设计第2到第14项工作
3、文档报告编写阶段
初步设计报各正文可按下面提供的目录编写,此外还应提供下列文档:
(1) 初步设计任务书;(表示上级下达的系统需求)
(2) 各分系统初步设计任务书;(表示总设计师对各分系统提出的需求)
(3) 功能模型图册;
(4) 信息模型的实体及联系图册;
(5) 过程模型图册;
(6) 详细设计任务书;
(7) 设备引进报告;
(8) 关键技术研制任务书。
4、评审
集成信息系统总设计师在审定全部报告文档后,向上级领导部门提出评审申请报告;经主管部门负责人同意后,提出评审委员会组成名单;设计组应提前10至15天将初步设计报告送评委审阅;然后召开会议,参照下列“评审准则”进行评审。
“评审准则”提出下列几方面问题,供参考:
A、完备性方面
(a) 初步设计阶段文档是否齐全;
(b) 初步设计是否贯彻了系统可行性论证报告的主要目标;
(c) 初步设计是否体现了用户要求。
B、可行性方面
(a) 系统方案(包括总系统和分系统)在技术上是否现实、可行;
(b) 系统方案在经济上是否可行;
(c) 运行体制、组织机构是否与系统相适应,组织机构调整是否可行;
(d) 关键技术及主要困难是否都预见到了;
(e) 关键技术及主要困难的解决方案、实施方法是否可行。
C、合理性方面
(a) 系统分解是否合理,界面是否清楚;
(b) 总系统、分系统功能是否合理;
(c) 是否充分考虑了系统约束条件;
(d) 系统硬件软件结构及配置是否合理(是否既满足要求又便于扩充和更改);
(e) 系统投资计划是否合理;
(f) 实施计划是否符合人力物力的可能而又不保守;
(g) 是否充分利用了原系统资源,原系统向新系统过渡转移是否合理。
D、通用性方面
(a) 系统中单元技术是否尽量采用了标准规范;
(b) 设计的系统是否具有开放性;
(c) 系统建成后能否向同类企业推广。
E、先进性方面
(a) 采用的技术是否先进;
(b) 是否充分考虑了系统集成;
(c) 系统实现后的水平如何;
(d) 设计方法是否先进;
(e) 设计工具是否先进。
F、标准化方面
(a) 初步设计是否按规范进行;
(b) 是否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各种现行标准。
评审结果要给出评审结论,并将各方面专家的意见整理分类,交各有关分系统在详细设计中参考处理。
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对初步设计产生的系统方案进一步完善和具体化,对关键技术组织研究、试验;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将在分系统和子系统水平上进行,对软件开发要细化到能够开始编写程序(意即“编程”(coding)属于实施阶段的工作,两者的界线在此),对硬设备要完成所有说明书和图纸工作,对数据库应完成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对通讯网络则除了接口、协议,还必须完成管线施工图等等。总之,详细设计要提出子课题实施任务书,其成果是各个分系统开始实施的基本依据。
详细设计阶段的工作,应包含下列内容(见):
1、下达详细设计任务书,修订确定详细设计计划。任务书的约束对于大家都认真考虑全局,保证系统集成是非常必要的。当然,任务书不是不可修改的,只是因为已有慎重的书面形式,进行修改也必然是经过慎重协商,给出书面的“修改”文件。另外,初步设计报告中提出的详细设计计划,是否有新的情况和新的认识需要进行修改,特别要强调的是详细设计是在分系统和子系统水平上做的,各部分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度的阶段会有很大差别,只要各部分都已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决不要在形式上追求“一刀切”同时完成。
2、细化需求分析。设计越具体,对于每个子系统、每个模块、每个硬设备、或每个接口,都会有更细致的功能、信息、资源、组织…等各方面的具体需求,而详细设计就要提出满足这些需求的方案和措施。当然,不排斥有些部份在初步设计时将需求已提得足够细致了,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3、细化功能模型。详细设计的功能模型,还是采用IDEF0方法作进一步细化。
在这一阶段,还应该形成过程的To-be模型,为面向过程/工作流的系统开发和定制准备过程的参考模板。
4、信息编码
(a) 确定编码方案。确定信息编码原则和方法,设计编码结构,选择代码类型,确定代码长度。
(b) 编码。对编码对象命名、描述、分类和编码,给出代码表。
(c) 制定编码实施计划。确定新编码何时实施及如何替代现行编码。
5、通信网络设计。
(a) 完成通信网络的逻辑网和物理网设计。
(b) 确定网络协议及服务。
(c) 确定信息载体。
(d) 进行技术性能分析和验证。
(e) 确定二次开发任务。
6、软件系统设计。首先要选定原有软件中哪些可用,哪些要改造,需开发哪些新软件。具体开发工作概略地说可分两部分:一是软件结构设计,将功能模型所描述的需求和功能活动的逻辑关系转化为软件结构模型,并进行细化和优化;二是对分解得到的程序模块的描述,包括程序模块功能、特点,程序模块处理逻辑及算法,程序模块涉及的数据结构等。最后进展到画出程序流程图,或PDL(编程描述语言),或数据流图(DFD),还是其他形式的描述,取决于设计者的习惯。基本要求是本阶段的成果可以供程序员直接开始写程序。
7、接口设计。包括软件间通讯接口、人机交互屏幕格式、输入输出信息格式、设备接口等各种内部、外部的软件或硬件接口的设计。
8、数据库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a) 信息模型的建立和完善。在初步设计建立的实体-联系图册基础上,补充上所有的键和属性,建立系统的总体(亦可分块)信息模型的视图,并作详细说明。
(b) 逻辑数据库设计。将信息模型转换成与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类型(如关系、网状、层次)相应的逻辑模型。并进行模型优化。
(c) 物理数据库设计。确定数据库的物理规模,并具体描述数据库数据的物理组织方式,以及访问和修改数据的方式方法,安全和权限需求,事故备份和恢复需求,DBMS数据处理软件的特征,所用硬件的特点、处理响应时间的要求等。
9、硬件和生产设备设计。基于对原有硬件和生产设备的性能分析,审核修订初步设计提出的硬件和生产设备需求,作出自制还是外购的最后决定。对要自制的硬设备,提出具体的设计任务书,包括尺寸、容量、功能、性能指标及其他约束条件。对外购设备应经过不同厂商产品的比较,提出选中某一厂商或型号的技术经济分析报告,准备好签订采购合同的具体条件。
10、自制设备设计。明确需求,讲清原理,写出包括所需参数计算的技术设计说明书,根据设备的不同情况,完成所需原理图、零件图、装配图、安装图等按规范规定的全部图纸。检验条件是加工单位的工艺部门和加工车间认为完成了足以投入加工生产所需的全部文字图纸资料。
11、外购设备完成订货,并根据供货商提供的材料完成安装环境设计。这里的环境设计有时内容还相当多,例如计算机机房,就有土建改造、电源供应、空调设计等很多方面条件;又如制造加工设备则会涉及地基和电、水等基础设施。完成设计的标准还是可以开始实施的全部文字图纸资料。
12、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确定本阶段必须进行重构的过程及组织机构的调整方案。
13、关键技术的研究和试验。因为关键技术的攻克,往往难于限定时间,所以尽可能早日开始。为此希望在初步设计提出了关键技术的要求和落实了研制单位后,尽快开始研究,并提出切实的满足需求的测试准则,及时进行试验。
14、系统组织机构的细化设计与改革方法。对于多数企业而言,基本上是生产组织(包括各种车间以及设计和质量控制)和管理组织(指各种职能处室)两套树状结构的组织。需要说明每个小单位在集成信息系统环境下的职责和任务。有的企业可能采用矩阵结构的管理体制,或者以任务为中心的工作组(Task━focused Team)形式,我们国内实际采用中,往往“人治”多于“法治”的一些组织形式,希望能够更明确地制订规章制度以及保证规章得以贯彻的措施,以便将人和组织能够科学地集成到总系统中去。
15、人才引进和职工教育、培训计划。认识到人是实施信息化的第一决定性因素,就必须及早动手,这里制订计划主要是促进马上去做。
16、修正投资预算和效益分析。根据各分系统设计工作的最后结果,补充或修订设备、软件及技术引进计划,修正投资预算,修正初步设计的效益分析。
17、拟定系统实施计划。实施过程一定是由底向上、从小到大地进行的;一方面要明确各种底层设备或软件子系统(或子子系统)的实施,另一方面一定要把各部分逐步扩大局部集成的过程和单位间的协调工作订好计划。
18、编制详细的测试计划。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对集成系统的测试验收,往往是“黑箱”测试,只关心输入什么输出什么,有些控制结构或接口可能是“灰箱”测试。但是在详细设计阶段就给出测试的环境、条目、合格标准、甚至可能的试验情景(如给出一个典型的复杂零件)…等,对于实施者做好工作,保证系统对象的可量测性、完整性、测试的可重复性等都是有好处的。
19、编制详细设计报告和文档。
详细设计的工作流程可以说成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1) 接受和理解上级下达的详细设计任务书。
(2) 制定详细设计大纲。
(3) 组织队伍、明确分工。
(4) 下达各子系统详细设计任务书。
2、设计阶段
完成详细设计内容中第2到15项工作。其中特别对软件设计方面,根据实践中已碰到的问题和教训,提出下列参考性的要求(或称建议):
(1) 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2) 尽量减少程序模块的复杂性、保证程序的可维护性;
(3) 按集成信息系统软件工程规范,希望用结构图方法或面向对象方法描述程序结构;
(4) 对整个系统中自行开发的软件,确定一种主语言;
(5) 对程序的描述应该为编码提供足够的信息;
(6) 详细地规定各个程序模块之间的接口,包括共享外部数据和函数调用关系;
(7) 尽量采用标准规范和辅助工具;
(8) 程序设计应包括出错信息提示和出错处理;
(9) 程序模块的组合应有效地支持功能模块的实现。
3、文档报告编写阶段
详细设计报告正文可按下面提供的目录编写,此外还应包括下列文档:
(1) 详细设计任务书;
(2) 改进和细化了的系统功能模型;
(3) 完整的信息模型图册;
(4) 完整的过程模型图册;
(5) 自制硬设备设计图纸;
(6) 硬设备安装环境施工图;
(7) 设备、软件引进报告;
(8) 关键技术研制合同书。
4、评审
详细设计主要是在子系统水平上进行,完成时间参差不齐,同时与实施阶段是犬牙交错地进行的,因此评审只要求由总设计师(或者再邀请少数专家)组织进行就可以了。审查通过后就进行子系统实施。